English

这一代:在成长中影响着世界

1998-09-26 来源:光明日报 孙云晓 康丽颖 我有话说

1997年11月—1998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云南晨光出版社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了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一代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开始对成人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家长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长是家庭中非常有尊严的权威。在现代社会,父母的权威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动摇。在过去的时代,人们引经据典时常常说:“我爸爸说……”,而今天在谈到电脑等现代科技时却变成了“我儿子说……”。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研究人员从三个方面对这种变化做出解释:

第一,在我国的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父母在家庭中对待子女的态度更为宽容,这是成年人理性水平提高所造成的变化。

第二,儿童自身也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他们已经有可能在儿童时代就拥有父母所不知道的知识。由于见多识广,他们在儿童期就已经不再总是以父母为楷模,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第三,现代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遇到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直接与父母有关),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通过兄弟姐妹来解决;在大家庭还可能通过祖辈、叔辈来解决,有许多中间层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得孩子在较早的年龄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他们有可能因为精神上的独立而在儿童期就寻求摆脱父母的影响。

同时,家庭教养方式更倾向于民主。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时,曾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种类型,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有79%—88%的家庭教养型被认为是民主型的。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更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强化。这些家长大都承认孩子在家庭中对自己有影响,并接受了其中的某些影响。

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缩小

学校是儿童预期社会化主要渠道,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安排、人际交往等方面。今天学校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宏观上有两种变化。一是今天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缩小,孩子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相对减少,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是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学校更重视人的个性素质的培养。

在微观上也有两种变化。一是教师的权威性影响正在减弱。教师是学校制度所认可的权威,但是许多学生却没有形成这种权威的意识。因为现代的教师再也不可能扮演“百科全书”式的角色,他们占有的信息很有限,在回答某些孩子的问题时,有些老师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保住自己的权威形象确实很难。二是师生相互影响不再单纯地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今天师生间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多个领域。孩子对教师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饮食服装、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动方式等方面。许多老师反映,他们常常从学生那里知道了最新流行的小食品,从孩子那儿了解到最新的流行歌曲及最走红的歌星,从孩子那儿获悉了某些社会时尚。

同辈人之间的交往更具有开放性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少年儿童来说,其影响尤为显著。研究发现,今天同辈群体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同辈群体的交往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在此次调查中,家长们反映儿童的同辈群体更多的是在家庭以外的同龄伙伴中建立起来的。正是因为较少有家庭同辈伙伴,孩子更倾向于主动开拓自己的交往范围。这样今天孩子的交往范围就打破了过去孩子的那种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比较封闭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具有开放的特征。

二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特点。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所造成的文化选择的多元性也影响到了每一个家庭,家庭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愈来愈大。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交往中必然会促进这种差异文化的交流,孩子们会将交流的结果带入各自的家庭,进而影响各自的父母。虽然这种影响看起来是间接地在成年人之间展开的,孩子只不过是中介,但是这个中介并非被动地接受影响,他们是把加工过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父母,加工和传递本身就体现了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影响力量。这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也是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与自己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儿童的生活环境

在信息时代,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由此改变了儿童与成年人的关系。两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媒介扩大了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给儿童提供了更丰富的认识手段,儿童有可能通过媒介占有大量的信息。

媒介缩小了儿童世界之间的差异。在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上,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因享有同样的信息,他们之间由于经济和文化所造成的差异愈来愈小。从这一点来讲,儿童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优势明显优于成人世界。有些孩子在13岁左右每天就能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得几万字的非报刊、非广播信息。

媒介给儿童提供了许多全能型的儿童形象,儿童非常喜爱这些形象,并以此为楷模,迅速向这种理想的形象靠拢。

媒介使儿童与成人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更为平等。

媒介也造成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冲突,特别是儿童对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掌握,使成人在孩子世界中的权威性影响不断地减弱,争夺控制权和摆脱控制权是两代人矛盾的一个焦点。儿童在利用媒介上所占的优势以及所享有的信息使成人不得不对今天的孩子刮目相看。

上一代孩子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纵向的,来自成人世界的,或是来自父母或是来自老师,或是来自成人世界给他们编写的书本。他们的知识的来路也是单一的,它来自于成人的教导,来自于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会拥有的),因此,他们所了解的东西肯定成人事先已经了解,他们的见解和看法很难超过成年人。而今天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开放的,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既有来自老师、家长的教育,又有来自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还有来自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儿童时代,他们身上就蕴藏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